close

我想先以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論來看,最基礎的三個我:

 

1、本我:原始物慾,享樂主義,渴望被愛與愛人的。

2、自我:本我與超我的混和體,調節兩者。

3、超我:道德至上,受到社會與道德的束縛,免於犯錯。

 

謙信跟每個人都一樣,本我是渴望被愛的。但超我受到當時環境與經驗影響,深深的束縛住他:你是高高在上的上杉一族,不應與敗將之女相戀。

 

在我看來與謙信與伊勢姬在一起時,因家族的人反對,自我就已經處於矛盾的狀態。但初嘗情愛的謙信本我大於超我,所以仍然選擇與伊勢姬在一起。

 

而後來伊勢姬被迫出家且自殺,使得謙信遭受到極大的挫敗。謙信開啟了自我防衛機制,他將所有的罪責都攬在自己身上,合理化所有發生的事情。

 

將一切怪罪到自己頭上,謙信才有辦法掌控自己,才有理由抑制自己的情感。

 

為了使自己不要重蹈覆轍,為了保護自己,不讓他人遭遇不幸,超我更加強大,抑制住本我,於外在表現出的行為就是不近女色,有疏離感。

 

在這裡我另以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階段分析,謙信與伊勢姬所發生的事情大約是20~30歲的成年早期。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為親密與孤獨,顧名思義,就是與他人產生更親密的連結。若成功則能人建立親密連結,若失敗則是獲得孤獨感,疏離他人。同樣能解釋謙信的人格特質。

 

遇到女主後那股愛的本能再度顯現出來,但超我也不惶多讓,而兩者拉扯調節之後的行為,就是謙信將女主關進牢房,既能滿足本我愛的需求,又能滿足超我遠離不幸。

 

佛洛依德認為,當遇到挫折或是焦慮的事情時,我們會產生防衛機制,用來保護自我避免受傷。亦即個體為減少因超我與本我衝突而生的焦慮,形成一些改變本質的行為。

自我防衛機制可以減緩壓力所造成的情緒衝突,提供一個緩衝時間,讓個體得以處理生活的創傷,有助於面對無法解決的損失或傷害。在這裡舉出我看到比較明顯的兩個:

 

  1. 退化:當人們遇見挫折的時候,會放棄已經學得的技巧,例如溝通等,而恢復使用比較幼稚的方式,例如耍賴等,以滿足自己的慾望:謙信保護女主的方式是把他關起來。        
  2.  合理化:當個人的行為無法符合社會規範,或是遭遇挫折而不能獲得個人所追求的目標時,為了想維護自尊,減低焦慮感,便給自己的行為和想法一個合理的解釋:謙信覺得跟他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親近的人都會遭遇不幸。

 

佛洛伊德提出的防衛機制,分成成手與不成熟。很遺憾,上述兩個,都屬於不成熟自我防衛機制。由此可知,謙信在處理感情這塊層面上是極度不成熟的。

 

佛洛依德除了上述的論點外,他還提出了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:

 

  1. 生存本能是愛的本能、活下去的本能,他是有建設性、統一性的,是每個人身上創造性與肯定性的力量,他會表現在快樂、愛、親人感等正向的情緒上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  2. 死亡本能:他是攻擊性的、破壞性的,想將一切摧毀的本能。表現在情緒行為上是憤怒、攻擊甚至是自戕自殺等。佛洛依德認為,這個本能目的是讓人走向死亡,因為那裏才有真正的平靜,真正能解除緊張與焦慮感。

 

綜上所述,明顯看得出來謙信是個死亡衝動很深的人。他喜好打架、愛好戰爭,甚至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。只有手握刀柄揮砍時他才能消除焦慮與不安全感,甚至是平靜。

 

那是甚麼原因讓謙信的死亡本能如此明顯呢?我認為源自於過去那些無法掌控的經驗,無論是還未成為家主前的任人擺布,抑或是伊勢姬的遭遇,都讓生存本能燃燒殆盡,沒有快樂、沒有成功、沒有愛。

 

這樣的經驗,點燃謙信心中憤怒的火焰,吹起憤怒的號角,進而揮刀破壞一切,就算逝去生命也在所不惜。

 

在遇到女主角後,讓他破碎的心再度癒合,不用再倚靠破壞獲得心靈上的安定。生存的本能漸漸的壯大起來,使的本來謙信寧願為愛犧牲,到最後願意為愛而活,實是感人。

 

接下來是有關邊緣性人格特質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,我覺得謙信明顯有PTSD的症狀,但到底有沒有邊緣性人格特質這部分我還在思考中。簡單來說,邊緣性人格的情感脆弱,害怕被拋棄,而產生一些不適切的行為。

 

廢話不多說先上他的診斷標準,根據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》(DSM-5),邊緣性人格障礙診斷標準為:

 

從成年期早期開始,於許多情境(context)下產生五種(或以上)之以下症狀:

1. 極度地努力避免被拋棄

2. 不穩定的人際關係,理想化或貶低他人

3. 對自我的感受不穩定

4. 至少兩種自我傷害與衝動行為,例如花錢、性行為、藥物濫用、危險駕駛、暴食

5. 反覆的自殺行為或自殘行為

6. 強烈的情緒反應

7. 長期的空虛感

8. 反覆強烈或失控的怒氣

9. 在壓力下,產生短暫妄想及解離症狀的傾向

 

各位覺得?我認為以感情這塊來說,謙信符合1、4、6、8項,但我覺得他還不到障礙,僅僅是有特質。況且我認為謙信不會為了不被拋棄而有故意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,我覺得他做出傷害行為的目的是發洩而非威脅。

 

至於是何種原因使謙信發展出如此人格,我只能說,不確定,有可能是因為伊勢姬事件,但也有可能這個特質在他年輕時就形成,而藉由伊勢姬事件外顯出來。

 

以上利用不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分析上杉謙信這個人,若內容有誤,歡迎提出糾正!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#版權所有請勿抄襲

arrow
arrow

    摸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